屋脊是屋顶的哪个部位(中国古建筑的屋顶脊饰)
脊饰是用于中国古建筑屋脊的饰物。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屋顶上两向坡顶相交处,而生屋脊。
依据屋脊所在的位置不同,可以分为:房屋前后两坡顶相交最高处的正脊;正脊上重叠一条脊的西施脊;屋顶与正脊相交且向下垂的垂脊(闽南称规带);歇山垂脊下的四条屋脊及庑殿垂脊下有戗兽的屋脊——戗脊;山花下重檐顶底层坡顶的脊——博脊;重檐屋顶底层四角之脊称檐角脊或角脊。
屋顶正脊两端的“尾”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重要的装饰构件,早期多为鸟形,后以鱼、龙形为主,有防火辟邪之意。“尾”的形成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,并且在工艺上越来越精美。汉代的“尾”大多是用瓦当堆砌的翘起的形状,尊贵的建筑则多用凤凰、朱雀等。
最早的鸟的形象出自凤鸟,因“凤”与“风”通用,对建筑不利,便逐渐被亲水的鱼、龙、蛇取代。南北朝时期,鸱尾逐渐代替了汉代的朱雀等形象。关于鸱尾有两种说法,一说鸱是指猫头鹰,用来作屋顶镇守之物,防鬼魅、盗贼等,另一说鸱指的是一种海兽,寓意为避火灾,可置于殿堂。
中唐至晚唐时期,鸱尾发展演变成带有短尾的兽头,称为鸱尾。宋代以后,鸱尾的形象逐渐转为龙头形,龙口大张咬住正脊,称为正尾。“尾”多由陶或琉璃制成。在清代,琉璃正尾有着固定的格式和严格的尺寸比例。
在大式建筑的屋脊上,除了正脊两端的“尾”,还有一些称为仙人走兽的装饰立在垂脊或戗脊的脊端。它们的形态特别可爱,不过所用的数量和排列的顺序是很有讲究的,尤其是在宫殿建筑中。
清朝规定,走兽的数量按三、五、七、九设置,建筑等级越高,走兽的数量越多。例如,北京故宫乾清宫里琉璃瓦屋面的脊上最前端是一个骑凤的仙人,其后排列着九个走兽,顺序为龙、凤、狮子、天马、海马、狻猊、甲鱼、獬豸、斗牛。
民间传统建筑的脊饰没有宫殿建筑那些规定和限制。其正脊的装饰大多分为三段,中段置福禄寿三仙、麒麟、宝珠、宝塔、葫芦等,两头以龙、鳌(龙首鲤鱼身)、花草和吉祥图案为主。从设置的位置上看,民居建筑中的鳌鱼与官式建筑中的“尾”是同一种装饰构件。